Featured image of post AI与零和陷阱:科技大佬的AI美谈,别全信
科技 商业

AI与零和陷阱:科技大佬的AI美谈,别全信

科技公司CEO说AI是帮手,可他们的行动却在大规模裁员。AI真的注定是零和博弈吗?其实你还能掌控属于自己的AI时代职场安全感!

听大佬讲AI:AI是辅助不是替代?

如果你常看科技大佬的公开发言,AI简直就是打工人的超级外挂。比如谷歌的皮查伊就说:“AI的未来不是替代人类,而是增强人类能力。”微软的纳德拉也打鸡血:“AI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定义性技术……它让人的创造力再上一个台阶,帮我们解决社会最棘手的问题。”在这个叙事里,AI负责搬砖,大家只管搞创新,工作幸福感爆棚,老板员工皆大欢喜。

这种说法听起来真让人心安——毕竟没人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AI“毕业”了。但现实真有这么美好吗?最近一些AI圈的真话和CEO们的自曝,让我们的心情有点凉。

那些CEO不愿大声说的:AI真的会抢饭碗

其实在会议室门一关,或者干脆在采访里,科技大佬们的画风就变了。Anthropic的CEO Dario Amodei直接警告:“AI可能会在一到五年内干掉一半初级白领岗位,失业率飙到10%-20%。”这可不是哪个杞人忧天的反AI分子说的,而是AI圈一线实干家。他还劝同行们别再给未来涂糖霜:“我们这些做AI的人,有责任对未来说实话。”

被称为“AI教父”、诺奖得主Geoffrey Hinton更是开门见山。有人问他,AI投资能不能不靠裁员也赚回来?他直接说:“我觉得不行。企业要赚钱,就得用AI替换人力……大公司下注AI,就是看重它能大规模替换岗位,这才有大钱赚。”

不是危言耸听,裁员潮已经开始了:

  • 亚马逊的Andy Jassy 砍掉了1.4万个公司岗位,还发内部信说:“我们将用AI大面积提升效率,企业人手会继续精简。”所谓“更精干的团队”,翻译一下就是“人少活多”。
  • Salesforce的Marc Benioff 客服团队从9000人砍到5000人,理由很硬核:“我需要的人头少了。”成本直接省掉17%,CEO还能在财报会上大肆庆祝。
  • Klarna的Sebastian Siemiatkowski 通过冻结招聘和人员流失,把公司从5000人缩到3000人。他的逻辑是:“AI其实已经能做我们人类的大部分工作,剩下就是怎么用的问题。”这哥们还警告说,这种岗位被替代“不可避免”,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衰退。
  • IBM的Arvind Krishna 在2023年宣布,五年内用AI取代30%的后台岗位,大约7800个工作机会——“我很容易想象,30%的岗位能被AI和自动化顶上。”
  • Meta的扎克伯格 在他自己命名的“效率年”里,宣布裁员1万人:“我们的工作一部分就是裁撤岗位,让公司更精简、更技术驱动。”

不只是科技圈,摩根大通的CEO Jamie Dimon 也说,如果有人还觉得AI不会带来失业,那“就别再把头埋在沙子里了。”

还有CEO直接发内部邮件:“不管你是程序员、设计师、项目经理、数据科学家、律师、客服、销售还是财务,AI都盯上你了。”

为什么CEO们这么热衷于“AI取代人类”?

既然AI这么“好用”,为什么公司非要把它用成零和博弈——你走AI上?答案其实很简单:冷冰冰的经济账。对巨头企业来说,利润压力山大,AI是节流利器。软件不领工资、不用交社保,也不跳槽。一个岗位一旦自动化,省下的全都变成底线利润。

Hinton就直说了:“富人会用AI替工人,结果就是大规模失业、利润暴涨。让有钱人变得更有钱,普通人更穷。问题不在AI本身,而在于社会的分配方式。”

企业的短视也很真实——用AI裁人比花时间培训老员工快多了。投资人喜欢季度利润大涨,至于什么“创新愿景”,等KPI完成再说。Salesforce通过AI裁了44%客服,成本降17%,华尔街喜欢得很。IBM暂停招聘7800岗位,股东直接点了赞。

Amodei还提醒:“公司会先不补人,然后逐步用自动化替代。等大家发现,已经晚了。这种变化可能一夜之间发生。”

不过,这只是大企业的现实,不是你的宿命。 大公司要靠AI裁员省钱,但个人的路,可以完全不一样。

跳出“零和游戏”:蛋糕可以越做越大

看到CEO放狠话“AI要来了”,确实让人慌。但翻翻历史你会发现,每个新技术都让部分工作消失,同时也催生出无数新职业。煤油灯灭了,点灯人失业了,但咱们得到了电工、摄影师、程序员,还有一堆老祖宗想不到的工种。

许多专家认为AI也一样——它会让工作内容转型,而不是全部消灭。哈佛商业评论的观点很到位:“AI不会替代人类,但会让‘会用AI的人’淘汰‘不会用AI的人’。”谁能用好AI,谁就赢。

与其把AI看成来抢蛋糕的,不如把它当成做更大蛋糕的机会。社会上还有太多难题和需求,AI可以帮你用小团队(甚至一个人)挑战原本只有大公司能做的事。新产品、新服务、新产业,未来无限可能。

最怕的就是“呆若木鸡”——觉得自己无处可逃。人类的本事就在于会用新工具。别老想着像亚马逊高管那样守住“铁饭碗”,不如做个创业者,想想怎么用AI放大你的优势,开辟新天地。

AI时代的个人职业策略

说人话,具体怎么做?

  1. 提升AI素养。 主动学点AI工具,别指望企业带着你转型,很多公司先裁掉不会用AI的人。
  2. 转向“人类独一份”的领域。 领导力、复杂决策、人际沟通、创造力……这些AI短期还真难胜任。Hinton也说,体力和创意类工作,机器还搞不定。
  3. 考虑创业。 用AI做点新东西,自己创造岗位。AI时代机会多得是,不只属于那些万亿大厂。
  4. 推动更好的政策。 Hinton反复强调:“问题不是AI本身,而是社会如何分配和组织资源。”如果只让AI帮老板省钱,社会肯定越来越卷。如果用AI来让更多人受益,需要有好的政策(教育、培训、保障),也需要我们主动学习、拥抱变化。

Amodei说得很实在:“你不能站在火车头前拦它,但可以试着给火车换个轨道,让好处惠及更多人。”

总结:CEO的AI观,不等于你的未来

科技大佬说话很有分量,但别忘了他们考虑的是季度KPI和利润最大化,所以他们的AI观,常常天然偏向零和思维——你不下岗,他就赚不到钱。

但对你个人来说,职业不是一张“收支平衡表”,也不受限于去年营收。社会上一直有无限的问题等待被解决,只要你保持好奇、持续进步,新的机会就不会少。

数字很扎心: Salesforce裁了4000人,Klarna缩编40%,IBM要用AI顶掉7800个职位,亚马逊更是一口气砍掉1.4万人。这不是预测,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没机会。

把AI当成你的外挂,专注于AI帮不了的独特价值,你就能把“零和游戏”变成一场全新挑战。CEO们或许在开火车,但你完全可以自己铺轨道。

别让亚马逊、Klarna的老板决定你的职业天花板。 要打脸悲观预测,最好的做法就是:不再按老规矩玩。AI能干什么,不是CEO说了算,更要看你怎么用。这个脑筋一转,AI时代的“铁饭碗”,才真正握在你自己手里。


参考资料

© 2022 - 2025 张欣耕

保留所有权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