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AI的第二波浪潮:它更像电气革命,而不是互联网泡沫 ## 这个问题,甩都甩不掉 你一定也见过类似新闻标题:“AI数据中心投资千亿美元”,“GPU缺货推高成本”,“OpenAI烧钱数十亿却还没找到靠谱盈利模式”。 全世界都在问:*这是不是新一轮互联网泡沫?* 其实,这问题问偏了。 我们眼前发生的,不是又一场普通的科技革命,而是一种“历史循环”的**第二波浪潮**。而第二波,总是有自己的规矩。 别信?我们扒扒工业革命。第一波是蒸汽机和铁路——满是胆大的创业者,投机客,崩盘,血本无归。然后电气化来了——这回主导者是通用电气(GE)、西屋电气这些学过血泪教训的老牌巨头。 AI呢?如出一辙。第一波:个人电脑和互联网,车库创业,PPT融资,泡沫破灭。第二波:AI——微软、谷歌、Meta和亚马逊这些腰缠万贯的巨头,带着几十年经验,稳步推进。 这,彻底改变了泡沫的游戏规则。 互联网泡沫时,一堆“PPT公司”融到天文数字的资金。Pets.com烧掉3亿美元,268天内破产成了历史笑柄。那时的建设者,脆弱、冒进、疯狂。 但今天的AI?微软年收入2450亿美元,投OpenAI只是其中一笔“风险投资”;谷歌有3070亿年营收,AI基础设施修得一丝不苟。这些不是求生的创业小公司,而是现金流稳健、可以输得起的巨头。 没错,现在的投入巨大,回报不明。有人用AI问“今天穿什么”,公司买单——可这也正如20世纪初,GE和西屋“乱花钱”电气化美国。那些被嘲笑的浪费,反而留下了服务几代人的基础设施。 想明白未来怎么走?那就得回到180年前,去英国泥泞的田野上,看看第一波“第二浪潮”怎样改变了世界。 ## 两次革命,都有两波浪潮 先别急着穿越历史,咱们先理理这套“浪潮理论”。 ### **工业革命**(1760s-1920s) 人畜动力到机器动力的变革。 - **第一波**:蒸汽机和铁路(1760s-1850s) - 创业者和投机客唱主角 - 金融泡沫、崩盘、血本无归 - 铁路狂潮:过度建设、破产成灾 - 结果:物理运输基础设施 - **第二波**:电气化(1880s-1920s) - 巨头企业主导(GE、西屋) - 基础设施投资有条不紊 - 行业整合为公用事业垄断 - 结果:分布式供电网络 ### **智能革命**(1940s-至今) 人脑思考到机器处理的变革。 - **第一波**:计算机与互联网(1940s-2000s) - 创业公司、VC资本驱动 - 泡沫和崩盘(互联网泡沫) - 车库创业、PPT融资、失败成常态 - 结果:信息传输基础设施 - **第二波**:AI与机器智能(2010s-至今) - 科技巨头主导(微软、谷歌、Meta、亚马逊) - 利润丰厚企业战略投资 - 行业整合可期 - 结果:智能处理基础设施 **关键洞察**:我们不是在重演互联网泡沫,而是在进入“电气化阶段”的智能革命。资本逻辑、竞争格局、最终结局,完全不同。 ## 1840年代的英国:第一场“发疯” 想象一下1844年的伦敦:煤烟弥漫,马车吵嚷,咖啡馆、酒吧、客厅里弥漫着一种新型“瘟疫”—— 铁路热。 乘客铁路初战告捷,利物浦-曼彻斯特铁路赚得盆满钵满。于是,贵族、商人、白领、洗衣女工,全民狂投铁路公司。 疯狂到什么程度?1844-1849年间,英国议会批准建设9500英里铁路。比今天整个伦敦地铁还多得多。 钱也疯狂。1846年铁道投资占英国GDP的6.7%——按今天算,等于一年花1.7万亿美元砸在一项技术上。 接下来,剧情你肯定熟:大多数铁路公司烧钱如烧煤,三分之一的项目根本没造出来,投资人血本无归,企业接连倒闭。 看起来,妥妥一场灾难。 ## 基础设施悖论 然而,泡沫破裂后发生了奇迹。 投资人亏惨了,企业破产了,金融烂摊子一地鸡毛。可等尘埃落定,英国意外收获了**6000英里高质量铁路网**,成了国家交通脊梁。 基础设施,熬过了金融灾难。 这就是历史反复上演的悖论:**基础设施泡沫,往往毁了投资人,却造福了社会。** 铁路让煤炭、海鲜高效流通,让普通人第一次去外地见世面。铁路公司倒了,铁轨、桥梁、车站还在,被后人接手继续赚钱——只是原始投资人哭晕在厕所罢了。 ## 历史五大铁律 铁路狂潮不是孤例。历史里,这五条规律一再重演: ### 1. 基础设施经得起金融失败 公司倒了,路还在。因为基础设施是“硬通货”——无论谁拥有,都会被利用。 比如雷曼兄弟破产,写字楼没跟着蒸发。基础设施,就是这么硬气。 ### 2. “浪费”其实是加速器 表面看英国1849年哪用得着9500英里铁路?可正因过度建设,英国提前30-40年就铺开了全国网络。 泡沫破裂后,破产公司贱卖资产,偏远小镇也意外有了铁路服务。 想想上世纪90年代的光纤:电信巨头铺得比需求多多了,结果自己破产,光纤便宜下来,造就了YouTube、Netflix和视频通话的春天。 ### 3. 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铁路企业卷生卷死,最后只能合并自救。1922年英国铁路从上百家并成四大寡头。 电气化同理,美国1920年代十家公用事业公司就控制了三分之四的电力市场。 **规律**:初期百花齐放,后期三五巨头收割天下。 ### 4. 政府迟早介入 铁路、供电企业挑肥拣瘦,不碰偏远、贫困地区。民众不干了,政府出手。 美国1935年设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,二十年后97%的农场通了电——不是市场愿意,是政府觉得电成了“社会必需”。 **时间点很准**:政府总是在行业整合后、巨头明确时才出手。 ### 5. 奇迹最终变成“习以为常” 铁路刚出时,大家去看火车都能激动半天,医生还担心时速20英里会不会把人“甩死”。 到1900年?铁路成了“无聊”基础设施。 电气化也一样。1907年美国只有8%家庭用电,贵得离谱。到60年代,大家只在停电时才想起它的存在。 ## 电气化时代:历史重演 70年后,铁路狂潮的剧情,在电气化时代又来一遍。 1910年,电气成了新基建。工厂主们争相“上电”,但前提是——巨额投资建发电厂和电网。 小公司死伤无数,活下来的变成巨无霸。 但有意思的是,**电气化时代的大赢家,并不是那些盖电厂的公司**。 ### 真正的赢家:基础设施的“用家” 让我给你讲三个故事——他们共通点:不造基础设施,玩转基础设施。 **Sears, Roebuck & Co.** 创始人理查德·西尔斯,铁路站台小职员,发现批发商有滞销表,低价买进转手卖出。他的“办公室”就是10美元月租的房间、厨房桌子和50美分的椅子。 他明白,铁路能把商品目录寄到乡村,货物快送到家门口,农村老百姓第一次可以买到价格合理、品类丰富的商品。 1895年,年销售额达75万美元。到了1900年代初,每年卖货一千万。秘密?**用好铁路和邮政就行**。 1896年美国推行农村免费邮递,1913年包裹邮政上线,西尔斯的销售额**一年内暴增五倍**。 他没造铁路、没建邮政,只是用得比别人聪明。 **福特汽车**也是电气化的受益者。1913年生产线把装车时间从12小时降到3小时,1916年再降到1小时33分钟。 秘密武器?**电动马达**。 以前工厂靠一台大蒸汽机带动全厂,既不灵活又危险。电机让每个工位都能独立调速、夜班轻松搞定。福特没造发电厂,他只是把电用到了极致。 **通用电气(GE)**更绝,既造电厂又供设备。1886年成立,三年开厂,1900年创立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所。 他们瞄准工厂电气化潮流,卖电机、做电话,供应地铁、全国电网设备,抓住了电气化必然暴涨的需求。 **这些赢家的共性,和具体技术无关。** ## 永恒的商业定律 研究完铁路、电气化,再看AI——套路没变,只是换了“演员”。 ### 先用现成基础设施起步 西尔斯不等全国有铁路,哪有就在哪卖货。 福特不等所有工厂有电,能用就先用。 别总想着“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再行动”,赢家都是在不完美时先冲进去的。 ### 解决实际问题,赚现实的钱 没人靠“炫酷技术”发家。西尔斯解决“乡下买不到好货”的痛点,福特让普通人买得起车,GE帮工厂搞定分布式电力。 别喊“我要颠覆世界”,先搞定大家心头的难题。 ### 效率至上 西尔斯办公桌50美分,省下的钱都砸在主营业务。福特的装配线,就是效率的缩影。 有了昂贵基础设施,效率不是加分项,是生死线。 ### 跟上基础设施的步伐 赢家总是“基础设施一有新突破,立马跟进”,不是“等几年看看”。西尔斯包裹邮政一上线,马上用,销量五倍增长。福特电力一普及,整厂重构。 谁慢半拍,谁就被拍在沙滩上。 ### 用服务建立信任 西尔斯的客户都是素未谋面的“陌生网友”。他用退货保障、免费试用、鼓励批评等极致服务,赢得了客户口碑。 信任,也是看不见的基础设施。 ### 垂直整合要等时机 西尔斯先做经销,赚了钱才搞自有品牌。福特先搞效率,后期才建河流工厂垄断全产业链。 **规律**:先用别人的基础设施赚钱,等有了现金流、了解市场,再考虑自建提升壁垒。 ### 持续创新才有护城河 GE搞工业实验室,是为了持续领先。福特为了建最先进的工厂差点破产,但也因此赢了二十年。 吃老本、不创新的公司,基础设施一换代就淘汰出局。 ### 不变则亡 福特靠装配线称王,后来死守“黑色车”,不肯变,几年内被超越。西尔斯也一样,电商时代没跟上,被亚马逊反杀。 **真理**:基础设施成就你,也会淘汰你。能否及时觉醒,才是生死分水岭。 ## 对AI的启示:第二波玩家的优势 说回AI。 今天的AI不是互联网泡沫2.0,而是“电气化版”的新基建革命。 这意味着:主角不是创业公司,而是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这些早看透第一波规律的大户。 这会带来怎样的格局呢? ### 阶段一:疯狂期(2022-2027) 也就是现在。巨头们砸钱、回报不明、债务高企。无数AI初创公司蜂拥而上。 看起来混乱,其实很正常。早期的“浪费”,会让基础设施更快普及。 各种试错,九成会失败,但那一成会成未来赢家。 ### 阶段二:洗牌期(2027-2032) 债务爆雷,部分AI基建公司撑不住。并购潮、破产潮接踵而来。 但别忘了,**基础设施仍在**。 数据中心不会凭空消失,模型、专利、人才都还在。就像铁路破产,铁轨还被后人接盘继续赚钱。 最终,三五家巨头主导全局。大概率还是现有巨头加一两个新势力。 ### 阶段三:整合期(2032-2040) 幸存者低价收购破产资产,政府缓慢介入,出台监管防止垄断。 AI从“炫技”变成“水电煤”一样的基础设施,企业比拼专用应用和服务。 基础设施壁垒形成,新入局者难以挑战。 ### 阶段四:商品化(2040后) AI无处不在,成了透明的“空气”。只有坏了你才会注意到它。 新创新将在AI基础之上发生,下一场革命也许是量子计算、生物计算——到时候,历史又重演。 ## 第二波生存法则:和巨头共舞 残酷真相:第二波基础设施,基本被巨头修好,小公司没戏。 但别灰心。电气化时代没人和GE拼建电厂,赢家是用电用得最溜的人。 现在也是:微软、谷歌负责AI底座建设,你只需要用得比他们更聪明。 ### 学西尔斯:借力打力 别造AI模型,别和巨头拼算力。用他们的基础设施,解决他们不愿管的“细分痛点”。 比如谷歌做通用AI,你做AI宠物诊疗;Meta搞社交AI,你做AI地产评估。巨头搞底层,你做垂直。 ### 学福特:专注效率 福特不是汽车发明者,也不是流水线发明者,但他用电气基础设施,把汽车制造效率拉满。 现在,你可以用AI让某些行业流程直接降本增效,ROI算得清清楚楚,比大公司反应更快。 ### 第二波的时间窗口更友好 第一波泡沫,慢半年都没戏。但第二波,巨头基础设施是按季度、按年稳步建设的。 你可以观察微软、谷歌的AI投资步伐,择机切入细分领域。巨头也巴不得你用他们的基建,帮他们抬轿子。 ### 现金流才是王道 互联网泡沫时,烧钱公司死得快。第二波成功者,是能边用AI基建赚钱,边等待基础设施完善的人。 先在已成熟领域赚钱,基建升级再扩展。别押宝“未来一定能用”,先赚到手才是硬道理。 这正是西尔斯、福特的成功秘诀。 ## 历史周而复始 总结180年基建革命,规律就四句话: **贪婪导致过度建设 → 社会收获基础设施 → 投资人亏钱 → 基建却留存** 乱、浪费、有人暴富有人倾家荡产,但基础设施成了几代人的财富。 **先驱很少笑到最后 → 现金充裕者收割残局 → 垄断形成 → 政府姗姗来迟** 泡沫期成名的公司,往往不是长胜将军,最后是有实力的“老钱”收购收割。 **每次革命都感觉“这次不一样”,但其实套路都一样** 铁路、电气化、汽车、电话、电视、计算机、互联网、移动,每次都以为自己独一无二,其实都在重演同一历史。 **必需技术,终成公用事业** 初期企业暴利,成熟后要么公有要么高度监管——只是时间早晚问题。 ## 最后的思考:为什么第二波很重要 你问我AI是不是泡沫?是。但关键是——*这是哪种泡沫*。 这不是互联网泡沫2.0,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“电气化泡沫”——**第二波基础设施革命**。主角是吸取了第一波教训的巨头。 铁路狂潮,造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;电气化的“浪费”,催生了工业强国;互联网泡沫留下了光纤,成就了流媒体。 AI泡沫,也会留下同样深远的东西:**智能基础设施**。会思考的数据中心,会推理的模型,日益累积的研究成果。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:**第二波的泡沫更稳健,长期价值更大**,因为是有能力扛下风暴的巨头在主导。 等AI洗牌来临——它一定会来——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不会像Pets.com那样灰飞烟灭。他们会整合、进化、变得更强。基础设施会留下,能力会累积。 而和互联网时代“只有技术专家能建网站”不同,AI时代真正的变革,是“人人都能用智能”。这就是第二波的神奇——技术变普通,创新变基础。 或许到了2030年,AI已经渗入到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,我们甚至懒得再提它。 这,就是第二波革命真正成功的标志:奇迹变寻常,基础设施变透明。 --- (作者人类,用AI辅助优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