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atured image of post 第十一章:那个男孩
小说 教育的影响

第十一章:那个男孩

800名学生,四周时间,一次视频通话。一个14岁经常考砸的学生,因好奇心第一次领悟了微积分。‘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知道什么’——David听见了年轻时的自己被释放的声音。

第十一章:那个男孩

三月。

五周时间,准备迎接800名学生的挑战。

David和Alex像打鸡血一样加班加点——不是装的,因为,这次真的要命。上个月平台还能勉强承受300个并发用户,现在得在3月30号前撑住800人同时在线。

服务器再度升级,数据库架构推倒重来。安全审计一查,十七处漏洞,十六个补上了,最后一个只能写成“β测试可接受风险”,先放着。

交互式演示被疯狂测试:有“汽车穿隧道”的微积分模拟,有气候变化沙盘,有音乐理论可视化。每一个都必须丝滑流畅,秒开不卡,学生怎么折腾都不能崩。

David每晚两点做压力测试,模拟800个学生一起点、一起滑、一起拉变量。服务器响应时长1.3秒,虽然偏慢,但还能用。

3月15日,校长Anderson发来上线方案。老师们会在课堂介绍,学生课余、晚自习、在家都能上。四周试用,最后统一评估。

考核指标?不是成绩,不是学习效果——那玩意儿太慢见效。就看学生愿不愿意点开,用不用,愿不愿意继续用。能不能“让人感觉不一样”。

四周时间,证明愿景不是空话。


3月30日,上线日。

Willow Creek初中8点准时开服。

David坐在工位前,盯着后台仪表盘,看活跃用户数量蹭蹭往上飙。

8:15,47人
8:30,143人
9:00,287人
9:30,412人

服务器响应1.1秒,稳住了。

10:17,突然一波暴击。响应飙到2.4秒——知识图谱可视化渲染bug!David手飞快敲代码,打补丁,上线。

响应降回1.2秒。

中午:618人在线。

下午两点:731人。

最高并发:743人。

服务器挺住了。

下午四点,David合上电脑,手还在发抖——咖啡+肾上腺素双重buff。但,成功了,没有崩盘,没有重大事故。

743个学生首日用上了。

接下来,就看他们会不会回来。


头一周,都是数字。

第二天:612人
第三天:589人

到了第三天,上午11:47,服务器直接跪了。

不是慢慢掉线,是秒崩。数据库连接超时。800学生午饭时间一窝蜂登录,负载均衡器瞬间趴窝。

David手机警报狂响:服务器挂了,数据库失联,报错率100%。

他在工位上,Alex在城另一头咖啡馆。David手抖着登录后台。

一片大红,所有指标都在咆哮。

打电话:“Alex,崩了。”

“啊?怎么回事?”

“负载太大,数据库并发顶不住。我们只优化到300人,结果直接800人。”

“能修吗?”

David已经在AWS控制台扩容数据库,最快也得十分钟。意味着800个学生十分钟都看见的是报错。

“我在搞。”Alex那头声音很紧,“Anderson校长肯定已经知道了,老师们估计也在群里炸锅。才三天,就全黑屏。”

David心里门儿清。教育局正在考察他们,信任全靠技术支撑。第三天就来了个大写的“翻车”。

扩容跑完,用了八分钟。他重启应用服务器。

11:59,平台终于恢复。高峰期整整十二分钟宕机。

David瘫坐椅子,盯着恢复的绿灯,知道还是留下了伤疤。

电话响了,陌生号。

“David?我是Anderson校长。”

David心一沉:“校长,对不起,刚刚服务器——”

“我知道,技术主管刚给我报了。学生大约有十分钟登不上平台。什么问题?”

“我们低估了负载,只按俄勒冈300人优化,结果800学生一起涌进来,数据库顶不住。我已经扩容,保证不再发生。”

电话另一头沉默几秒。

“David,感谢你修得快。但说实话,这很严重。才三天。如果再来一次,尤其是上课时间,老师用着还崩,那就是大问题。明白吗?”

“明白。我已经把架构升级到能撑2000人。”

“希望如此。我会盯着。如果再宕机,就要重新评估合作了。”

电话挂断。

David静静坐着,心跳如鼓。

差点就完蛋了。最重要的试点,刚第三天差点暴毙。再挂一次,Anderson就撤了。没合同、没收入、投资人也跑。

一切都系在技术稳定上。他差点搞砸。

Alex发消息:“多严重?”

David回:“很严重,Anderson打电话了。再崩一次就完。”

“靠。”

“是。”

接下来三小时,David不停压测,1000人、1500人、2000人,服务器都挺住了。

但恐惧挥之不去。每一个警报都让他心跳加速,每一条通知都让他胃紧。

平台恢复了,但再出一次故障,他们就真的凉了。


第四天:623人
第五天:681人

再没崩,升级后的系统扛住了。

但David还是每小时刷一次仪表盘,有时候半小时就看一眼,手机一震,他就条件反射。

回访率:73%

平均会话时长:28分钟

老师们陆续发来简短反馈:

“晚自习学生很投入。” “有学生问能不能给家长看。” “有个学生一节课都在玩气候模拟。”

很投入,很探索,很愿意用。

和俄勒冈那边一样,都是行为反馈,还不是学习成效。

但David心里挥不去那12分钟的阴影。每次老师说好,他都想:要是又崩了呢?

每次学生用,他都怕:会不会下秒就挂?

成功真实存在,但脆弱到一碰就碎。

他仔细盯着数据,试图找规律:哪些主题最热门?哪个demo最受欢迎?学生们时间都花在哪儿?

最常见的起步问题是:

  1. “为什么要学这些?”(数学相关)
  2. “气候变化怎么回事?”
  3. “为什么人类会打仗?”
  4. “为什么音乐好听?”
  5. “为什么会做梦?”

学生不是随便点第一个,是在问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。

这,很不一样。

David努力不去想四周截止,专注能掌控的:修bug,优化demo,看数据。

但焦虑像背景乐一样挥之不去。

万一四周不够?万一学生只是新鲜感,没学到东西?万一他妈一直都是对的?


第二周,四月初。

数据稳住了。每天600-700活跃,平均会话28-32分钟,回访率70-75%。

老师们开始发来更详细的观察:

“一个从不举手的学生主动要求展示他学到的声波知识。” “我看到两个学生一起玩气候模拟,讨论变量变化会发生什么。” “有个女生说她终于明白数学有什么用。两周时间,她从‘为什么要学代数’一路跟着好奇心,发现了现实应用。”

反馈越来越有温度。学生不仅在用,还在共鸣。

但David一直没等到他最想听的那句话——那种深层次转变。像Thompson老师说的那样:“他不是死记硬背,他是自己发现的。”

4月8日,Anderson校长发来一封中性偏正的邮件:

“初步反馈不错。老师喜欢,学生也参与。四周结束后会正式评估。只要通过,我们可以谈合同。”

准备谈。不是“肯定签”,只是“准备”。

David来来回回读了三遍,试图揣摩语气。鼓励?谨慎?还是没表态?

他拿给Alex看。

Alex说:“挺好啊。”

David说:“中性。”

“中性比负面强。”

David点头,努力相信。


4月12日,第三周。

副校长Ms. Ramirez发邮件:

“本周我们要开学生反馈会,你愿意来Zoom吗?孩子们知道这个平台是你做的,有几个想和你聊聊。”

学生主动想见他。

David心头一紧。这可能是终极验证,也可能是吐槽、困惑、甚至质问“为啥跟传统不一样”。

他回:“可以,什么时候?”

“明天,下午两点。我发Zoom链接,8-10名自愿学生。”

自愿,自己报名来的,应该是好事。

大概。


4月13日,1:55 PM。

David坐在工位,Zoom开着,镜头还没开,手都是凉的。

Alex在沙发上看着他:“你可以的。”

“要是他们很讨厌呢?”

“不会,都是主动来的。”

“要是……”

“David,深呼吸。”

David吸了口气,2点准时上线。

屏幕上八张脸,12-14岁。有的好奇,有的无聊,有的明显是老师拉来的。

Ms. Ramirez露面:“大家好,这位是David,他就是你们用的平台的开发者。他想听听你们的感受。”

沉默,初中生死盯屏幕。

一个大概13岁的女生先开口:“我能提问吗?”

“当然。”David说。

“你为什么要做这个?”

直奔主题,丝毫不拐弯。

David顿了下,想了想能有多真实。

“我小时候很讨厌上学,”他说,“不是不想学,是觉得学校从没问过我好奇什么,只是告诉我应该知道什么。我想做点不一样的。”

另一个男生大约12、13岁,凑上前:“那我们真的可以随便学吗?”

“不算随便,而是从你的好奇心出发,我们带你一路探索。”

“好奇怪。”另一个女生说,不带恶意,只是陈述。

“嗯,是挺奇怪。你觉得怎么样?”

一阵静默。他们在想,大概不习惯大人问“你感觉如何”。

然后,最后排一直没说话的男孩开口了。大约14岁,声音很轻很小心。

“感觉……像第一次有人问我想学什么。”

David屏住呼吸。

男孩继续:“在学校,总是‘这是课本,这是考试内容,你必须会这些’。没人问我在乎不在乎,没人问我好奇不。你的系统会问,这挺不一样的。”

Ms. Ramirez笑着:“能和David说说你最近探索了什么吗?”

男孩犹豫了下:“我从‘为什么要学数学’开始,本以为又是那套答案——‘工作要用’啥的。结果给我推了那个汽车穿隧道的demo。”

David心跳加速,就是那个微积分模拟。

“我玩了快一个小时,不停改速度,看距离怎么变。突然明白了——数学不是死记公式,是理解变化。我以前从没明白。”

他顿了下,低头:“我数学不好,考试常常挂。老师觉得我不努力,其实我很努力,只是没明白为什么要学导数、积分。但那个汽车模拟让我懂了——原来是追踪变化,这很有用。”

David怕自己开口会哽咽,只能点头。

男孩像打开了闸,话匣子停不下来:

“以前我一直觉得学校就是竞争,看谁分高,谁比谁强。我爸妈总催我多努力,争取上好高中。说不行就会落后。但落后什么?感觉大家都在赛跑,可没人知道终点在哪。”

前排那女生点点头,小声说:“是。”

男孩盯着镜头,直视David:“你的平台没有那种感觉,我是在学自己想明白的事,不是为了被评分。明白吗?”

David喉咙发紧:“明白,非常明白。”

“我跟我妈说了,她问能不能帮我提分。我说不知道,但我是真的开始关心自己学的东西了,这总该算点什么吧?”

David眼眶有点湿了。

这就是他一直在追的“那个东西”。

不是数据,不是钱,是这个——一个14岁原本以为学习只是比拼分数的孩子,发现了原来学习是好奇、是探索。考试常常挂,但却深刻理解了知识。他能花一小时玩汽车模拟,明白了微积分的本质。

他和David少年时一模一样。被分数体系困住,被排名定义价值,从没人问过他在意什么。

现在,他自由了,或者说,刚刚开始自由。

Ms. Ramirez说:“这些学生告诉我——我自己观察也确实如此——你的平台能触达传统评价体系下掉队的孩子。他们开始主动提问,愿意探索。有个从不说话的孩子,90分钟一路从‘电是怎么回事’探到电路设计、再到电网和新能源,还用你们的编程工具搭了个小电路模拟。他之前从没学过编程。”

另一个一直安静的女生举手:“我喜欢能看到知识如何关联。历史课只讲战争,但不讲人为什么打仗。你们的平台让我看到经济、资源、政治如何交织。好像终于能看到全貌,不只是背日期。”

前面那个男孩又开口,声音更坚定了:“我想说的是,以前我以为自己不擅长学习,大脑就是不适合学校。你的平台让我发现,我不是学不好,只是对考试外的东西更好奇。”

他停了下,然后说:“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知道什么,对吧?知道得越多,选择就越多。这就是你想教我们的?”

David眼前一热,差点失声。

这句话,几乎就是他的框架里原话。16岁时埋下的种子,终于有人在14岁时说出来。

你的选择取决于你知道什么。知道多了,路才会多。

不是“学这个,为了打赢别人”。不是“死记硬背,为了考试”。

而是——知识带来自由,理解带来可能,学习是你获得力量,而不是被别人衡量。

而这个14岁、考试常挂科的男孩,他靠自己的好奇,在这套系统里,真的找到了。

David发现,房间静得过分。他清了清嗓,尽量平静:“你说得很对。”

男孩笑了,笑得很真。

Ms. Ramirez看了看时间:“快超时了,但我觉得David已经听到他最需要的答案了。谢谢大家分享。”

学生们挥手,下线,屏幕只剩Ms. Ramirez。

“他们其实不常这样敞开心扉,”她说,“但他们觉得这个工具是属于自己的,这很罕见。”

“谢谢你组织。”David的声音听起来像别人在说话。

“下周我们会最终评估。但私下说一句——我觉得我们会推进签约。因为它真的触达了我们的‘盲区’学生。”

通话结束。

David安静坐着,安静得有点不真实。

Alex在沙发上:“你还好吗?”

David摇头,不是不好吗,而是一时说不出话。

就是那个男孩。那个曾以为自己学不会的孩子,曾以为学习只是比赛的孩子,终于明白知识带来选择。

十年前,David就是那个男孩。16岁,图书馆里听着Jobs录音,心里有股无名的渴望。

现在,凭着这套平台,凭着十个月黑暗与挣扎与无数次想放弃,那个男孩终于在另一个孩子身上重生了。

他当年的自己,在这个孩子身上获得了自由。

所有不眠之夜,所有“彼岸”时刻,所有差点放弃的瞬间,所有烧掉的钱,所有亲密关系的拉扯,所有怀疑和痛苦。

都在这一刻,凝成一个答案:

这就是答案。

不是融资,不是合同,不是证明自己没错。

而是——让下一个孩子,不再被困在他当年那个牢笼里。

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。


David很久没动。

只是静静地坐着,感受这份沉淀。

Alex走过来,拍拍他肩膀,什么都没说,也无需多言。

过了一会儿,David打开电脑,找出那段视频录屏,男孩说:“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知道什么。”

保存,标签写:“理由。”

然后写一封邮件给Anderson校长:

“感谢今天给我和学生们交流的机会。我听到了我最需要听到的话。无论合同需要什么条件,我们都会全力配合。”

发送。

他合上电脑,看着Alex。

“是真的,”David轻声说,“愿景是真的。”

Alex点头:“是啊,真的。”


4月20日,最终评估。

Anderson校长、Ramirez副校长、技术主管Mr. Hayes和三位老师在Zoom。

David和Alex做汇报:

  • 800名学生注册
  • 四周平均每天650活跃
  • 回访率74%
  • 平均会话32分钟
  • 89%的学生每周至少用两次
  • 零重大bug,三个小问题全解决

再加上质性反馈:

  • 7/10老师认为学生投入度提升
  • 学生主动申请课余使用
  • 多次深度学习案例(微积分男孩、电路小创客、气候模拟组)
  • 传统成绩偏低的学生,概念理解反而更强

技术主管Hayes发问:“那成绩呢?有学习成效证明吗?”

David深吸一口气:“四周时间太短,难有分数体现。但我们能看到原本消极的学生,现在自发地花30-60分钟钻研知识,这就是学习的土壤,分数会随之而来。”

一阵沉默,几位管理层互相交换眼神。

然后Anderson校长开口:“我们决定下学年全校签约,6-8年级,全校800人。预算每人每年8美元,全年6400美元。细节还要拟合同,但我们准备好了。”

David心跳狂跳:“我们接受。”

“合同下周发,走完法务月底可签。”

会议结束。

David和Alex沉默片刻。

Alex突然乐了:“我们有客户了!真的有人付钱了!”

“6400美元。”

“钱不多,证明最重要。有了第一个学校,后面就会跟上。”

David点头,打开邮箱。已经有两封新邮件。

一封华盛顿州校长:“听说你们在俄勒冈的试点,想了解更多。”

一封加州老师:“能否推荐给我们课程总监?”

消息开始自来水,靠的是产品本身。


那晚,David独自坐在公寓。

Alex回家和家人庆祝。城市夜色安静。

David翻着邮箱存档,Marcus的邮件、Thompson老师的反馈、今天的男孩。

三个学生,三段故事,三种“我不是学不好,只是好奇不一样”。

他想到16岁的自己,图书馆听着Jobs的声音,默默渴望着另一种人生。

想到高中Marcus,考94分时的麻木,四分之差,教育体系把人当产品筛。

想到母亲的担心,父亲的沉默,Alex的支持,凌晨三点差点放弃的夜。

所有路,走到今天,800名学生用着一个会问“你想学什么”的平台。一个男孩发现知识就是选择。

David新建文档,敲下一句:

“鲸腹之中,其实很安静。”

他盯着这句话——也许有天会写下这个故事,送给后来人。

但现在还不是时候。故事尚未完结。

他删掉那句话,把空文档保存为“某一天”。

今晚只属于这份喜悦。这种深刻、难以形容的幸福——看着自己的愿景,在另一个生命里被点亮。

知道所有苦难都不是白走。

明白所有黑暗的时刻,都是为今天铺路。

David合上电脑。公寓漆黑,窗外城市灯火。

账户余额:43,120美元(三周花销后)。

活跃用户:840(俄勒冈+Willow Creek)。

付费客户:1(待签约)。

年收入:6,400美元(秋季起)。

数字依然不够,一所学校救不了生意。他们还需要十所、二十所、五十所。

但——现在,有了希望。现在,有了路。

David想起那个男孩:“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知道什么。”

也许今晚,这个男孩会告诉父母他学到的新知,也许会演示汽车穿隧道的demo,也许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数,因为是他自己发现的。

明天,他上课或许会问不一样的问题,也许看公式不再害怕,也许开始相信自己并不是学不会。

也许十年、二十年后,他还会记得有个平台问过他“你想学啥”,让他明白知识带来选择,让他逃出牢笼。

他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,而不是系统要他成为的人。

这才是真正的“携宝归来”。不是钱,不是指标。

是——让一个人自由。

David静坐黑暗中,不开灯。就这样,安安静静地和幸福独处。

征途还在继续,平台还要打磨,学生还要争取,学校还要说服。

但今晚——只属于这份喜悦。

听见自己年少时的声音,在另一个孩子心里获得释放。

终于明白Jobs那句话:“想做伟大的事,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做的事。”

David热爱这个,不是苦难,不是焦虑,而是“创造”的本身。打造能让人变成自己的东西。

这,足够了。

今晚,已经足够。

David闭上眼,睡得很沉,梦见知识图谱盛开,好奇心像光一样蔓延,铁笼一格一格打开。

明天,继续战斗。

今晚,好好休息。


第十一章 完

© 2022 - 2025 张欣耕

保留所有权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