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第四章:第一个月 ## 第四章:第一个月 早上九点的咖啡馆,客人没几位。过了早高峰,离搬着电脑办公的那群人也还早。 David比约定时间早到。他点了一杯美式,挑了靠窗的位置,能一边喝咖啡一边盯着门口。 他的电脑包今天格外沉。里面装着三年职场的全部身家,现在只剩下几样私人物品:一只马克杯,一个减压魔方,还有一本从没翻过的笔记本。 Alex踩着九点零三分进门,头发还带着点没擦干的水汽。一进门就扫视全场,发现David后挥手打招呼。 两人已经有大半年没见面了。上几次约见面,不是项目冲刺就是季度复盘,或者临时飞西雅图,总之总有事情插队。 Alex点了杯复杂得让人怀疑人生的咖啡——燕麦奶拿铁加双份浓缩,端着坐到David对面。 “怎么样?”Alex小心翼翼地笑了下,“还顶得住吗?” David用两只手捧着杯子,感受着瓷杯的温度。“还行,真的还行。” “真的?”Alex仔细打量他,“你看起来不像刚被裁的。” “我没有。” 空气陷入短暂的安静。窗外公交车停下,几个人踩着迟到的步伐挤上车,车门一关嗤的一声又开走。 “那我得问问了,”Alex慢悠悠地说,“为啥你不伤心?” David打开电脑,昨天刚写的产品文档还开着,昨晚又添了两千字。 “给你看个东西。” 他把屏幕转向Alex,盯着对方的眼睛,等他浏览那一长串文字。标题只有一句:“学习助手——完整产品说明。” Alex读了两分钟,三分钟。表情从礼貌的兴趣变成认真。 “你昨天写的?” “从公司工位就开始写,账号被封了就在咖啡馆接着写,写到半夜才收工。” “一天一万字?” “差不多。” Alex往下滑,看到问题定义,用户画像,技术架构笔记。“David,这……写得真细。” “我知道想法还不完美,有很多漏洞,赚钱模式也虚得很,假设都没验证过。但是——” “但你想做出来。” 这不是问题,David还是点点头。 Alex往椅背一靠,喝了口咖啡:“好,给我讲讲,从头来。” David感觉胸口那块石头松开了点。不是“这是个烂主意”,也不是“你赶紧找工作吧”,只是“讲讲呗”。 他就讲了。 讲教育体系怎么像流水线一样把他和Marcus分门别类。讲自己六年里做的那些没人需要的功能,真问题却始终没人碰。 讲三十八个点子落灰,只因为他一直胆怯。 讲被裁员的那一刻,就像宇宙给了他一记闷棍,顺便发了个“允许你试试看”的许可。 Alex全程没插嘴。等David说完,两人又沉默了会儿。 “你知道吧,”Alex最后开口,“十个创业,九个扑街。” “我知道。” “你那点遣散费,够撑六个月?” “算现实点,四个月。手一抖就得更短。” “你妈会疯掉的。” David的咖啡都凉了,“她肯定的。” “你还是想干。” “是。” Alex放下杯子。“那我加入。” David眨了下眼,“啥?” “我说我也上车,做联合创始人,如果你不嫌弃。” “Alex——” “我在TechCorp混了四年了,每个季度都说下个季度会更有意思。可一年又一年,我还在给没人点的广告写推荐算法。老板说我‘超预期’,我只想把电脑从窗户扔出去。” “你可是铁饭碗,工资高,没被裁。” “我知道。但要是现在不试试,五十岁的时候我肯定会后悔当年没勇气。我们当了三年室友,我知道你怎么想事,怎么干活。咱俩配合得不错。” “这事可能会翻车翻得很惨。” “很大概率。” “可能会血本无归。” “没错。” “你爸妈——” “肯定失望,跟你家一样。反正死不了。”Alex咧嘴一笑,不是那种轻松的笑,是那种准备跳悬崖前的笑。“那,咱们上不上?” David看着电脑,一万字的产品说明,离真实产品还遥不可及。 他脑子里响起妈妈的声音:你爸妈这么多年辛苦,不就是为了让你有份安稳工作吗? 还有爸爸听到被裁员后的沉默: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? 还有那触目惊心的数据,十个九个失败。 他想起十六岁时坐在图书馆台阶上的自己,心里那个小小的念头,渴望有另一种活法。 “上。”David说,“咱们干。” Alex伸出手,David握了上去。什么都没说,握手三秒钟。 像走进一扇只进不出的门。 --- 三周后。 两张宜家桌子,半夜装好的。两台显示器,一块白板写着“MVP完成:5月15日。” Alex上周搬进来了——虽然还没正式长期同居,但他的电脑已经安了家。他们每天干十四个小时,因为停不下来。 David的遣散费加Alex的存款,极限省吃俭用能撑八个月。 八个月来验证,这个想法到底靠谱不靠谱。 在TechCorp那是流程、委员会、风险控制;现在就是埋头干。 Alex主攻后端,David搞前端和机器学习。两人争论、妥协、反复改主意,继续吵。 又乱又低效,但David从未觉得自己这么活过。 凌晨两点,妈妈发微信:找工作进展咋样? 身后Alex还在debug API超时。 家里人还蒙在鼓里。David只说“在看机会”,Alex说“先休息想想”。都是省略号里的谎言。 David回:还在面试。 那套算法是想根据行为习惯,推测用户是视觉型、听觉型还是动手型。问题是,全靠蒙。没有用户,就做不出产品;没有产品,哪来的用户。 “咱俩这算摸黑造火箭。”David说。 “再黑也比啥都不干强。”Alex头也不抬。 David想反驳,但Alex已经陷入调试。 LinkedIn跳出通知:TechCorp的某人升职了。David直接滑掉。 三周,账户余额从47000美刀掉到43200。房租、吃饭、桌椅、咖啡,一天比一天花得快。 遣散费两周打一次,每次2500,杯水车薪。 他打开表格。房租1600,伙食800,水电150,月烧3500。 存款加剩余遣散费:58200。理想情况还能撑十个月,钢铁直男算法下最多十二个月。 十个月,造产品、测市场、验证需求、赚钱。 否则,三十岁,口袋空空,还得跟妈妈解释,自己这几年到底在折腾啥。 外面凌晨三点。正常人都睡觉,正常工作,正常生活。 David现在还可以回头,更新下LinkedIn,两个星期就能拿到新offer,换个公司继续原地踏步。 他盯着代码。还没写完,也许永远写不完,但这是属于他的代码。 他开始敲下新的一行,又一行。 Alex凌晨四点倒在沙发上睡着,David给他盖了条毯子,自己再去煮咖啡。 算法还在试图预测用户偏好,理论简单,实际地狱,处处是坑。 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。 清晨六点,天灰蒙蒙,三月的冷。 David保存文档,合上电脑。两张桌子,满桌线缆、咖啡杯。Alex还在睡,八个月前搬家的箱子都还没拆完。 这就是他现在的生活。 妈妈又来微信:你姨的朋友公司在招人。 David回:还在看机会。谎话讲得越来越溜。 睡前,他又翻开产品说明书: “一个教育系统,问你真正好奇什么,而不只是你被要求知道什么。” 某个角落,也许有个像Marcus一样的孩子,正在输掉一场从没想参加的比赛。 要是能有条出路呢? David关上电脑,倒头睡在地板上,外套当枕头。 五小时后醒来,Alex已经在煮咖啡:“认证流程搞起?” 腰酸脖子疼,嘴里像吃了柠檬皮。 “搞!”David说,“开干。” 他们一直干到日落。离弹尽粮绝又近了一天,离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,也近了一步。 或者,只是离承认自己错了又近了一点。 谁知道呢。 他只能继续敲下去。 --- *第四章完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