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第五章:裂缝 ## 第五章:裂缝 三个月过去了,已是五月。 David的银行卡余额:38950美元。 这个数字在他手机屏幕上静静躺着。他不停刷新银行App,余额依旧纹丝不动。 用钱,他简直像走钢丝。主食米饭配鸡蛋,咖啡馆只在约人时才舍得踏进去。房间里冷就多裹件衣服,不开暖气。只要不是赶时间,能走路绝不挤地铁。 最后一笔遣散费两周前到账,如今保险网彻底没了。 但还是三个月,几乎九千美元花出去,还是有那点遣散费兜底。 照这个速度,最多撑八个月。要是彻底戒掉外卖,或许能混到十个月。 他脑子里那台“算盘”现在全天在线:每花一分钱,都在换算还能撑几天。一个三明治=半天;新耳机替换坏的=三天;续费域名=两天。 老妈昨天发来短信:你表弟刚买了套两居室。 David没回。 --- 原型快做完了——他们自我安慰道。 “快做完”的定义,这一个月变了三次。最早是“核心功能能用”;后来变成“可以内部测测了”;现在只要“给真实用户看时别一上来就崩溃”就算合格。 标准是越降越低。 David坐在书桌前(那张IKEA桌子花了他三天的“续命钱”),死盯着自适应学习算法。理论上它能判断学生的学习偏好:视觉、听觉、动手型?喜欢快节奏还是慢悠悠? 问题来了:它太会瞎猜了。 他又跑了一遍模拟。测试学生点开视频,算法立刻认定:视觉型!赶紧推更多视频。学生快速浏览文本,算法又改口:哦,喜欢读文字,节奏还挺快。 可万一学生点视频只是因为那堆文字写得一塌糊涂呢?万一人家只是无聊而已,跟节奏偏好八竿子打不着? 算法分不清,只能靠蒙。 David关掉文件,又打开,再次盯着那坨代码。 身后,Alex正和一个潜在内测用户视频通话——是他大学的老师朋友。David只听见一半内容。 “我们主要针对高中生……个性化学习路径……用AI根据每个人的习惯智能调整……” 说得头头是道,听着很靠谱,好像真的要颠覆教育界似的。 David继续调算法。改了个参数,再测一遍。稍微好点,但依然是蒙。 他又改回去。 --- 晚上七点,他们点了外卖披萨。太贵,但两人从早忙到晚没吃饭,代码又卡壳,实在扛不住了。 这次Alex买单,David也没争。他已经在心里默默记账了:Alex最近连着请了四顿饭,David负责域名和服务器,Alex掏了API费用,David买了白板。 谁也不说破,但账本都记在心里。 两人默默啃披萨。味道一般,但David还是吃了三块。 “我觉得用户测试得往后推推。”Alex开口。 David抬头:“我们本来就落后进度了。” “我知道。可原型还没准备好,现在拿出去要是崩了——” “不会崩,核心功能没问题。” “自适应算法——” “——有真实数据才能变好,没用户哪来的数据?” Alex放下披萨:“David,现在还不够好。” 气氛一下子凝固了。 “不够好。” David知道他说得没错。现在的原型,用胶带和美好愿望拼成的。界面生硬,算法瞎猜,点错顺序还会直接崩。 但再拖只会烧掉更多积蓄。多撑几天,又能修好啥?只是让Bug更有礼貌点? “你想再拖多久?”David问。 “两周,最多三周。” “那又得烧掉一千块。” Alex犹豫:“我明白。” “你真的明白吗?我每天早上都看着余额往下掉,连一毛钱收入都没有。我们啥都没验证,只能闭着眼乱撞。” “那你想咋办?拿个半成品出去丢人?” “我只想知道我们是不是在干对的事。要不然,等钱烧光了,才发现一直在修错的东西。” 这回沉默更沉重了。 Alex又拿了块披萨,但没吃。“那啥时候?” “下周。我来找测试者。” “多少人?” “十个,最好十二个。” “高中生?” “对。” Alex点头,把披萨放下:“那今晚得把按钮崩溃的Bug修了。” --- 接下来三天,David变身“招生老师”。本地教育论坛发帖,联系大学认识的老师,参与送25刀礼品卡。 最终凑够十二名学生,14到17岁,背景五花八门。 测试定在周六。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周,比David理想的晚了三周。 谁都不满意的妥协。 周四晚上,David熬到凌晨四点修Bug。按钮崩溃、无限加载、进度莫名其妙被清空…… 他列了个“问题清单”: 1. 算法太爱瞎猜 2. 手机端界面迷惑 3. 内容库太小 4. 新手指引流程会随机跳步 5. 根本没法跟踪真实学习成果 6. 有时同一道题能连刷三遍 他盯着清单,合上电脑。又打开。 补上一条: 7. 可能压根没解决真正的问题 --- 周五傍晚,Alex六点就走了——他妈过生日。David说会继续干原型。 结果只坚持了一个小时。 他打开银行App,37200美元。 刷刷LinkedIn,看到前同事升职了,成了高级工程师。David心想,这年薪得三十万?三十五万? 他关掉LinkedIn,点开邮箱。 母亲三封未读邮件,他一直没敢看。内容不用读都知道,无非是问工作进展,推荐哪家公司在招人,关心里藏着催促。 他终于点开最新一封。 “你爸问你医保怎么样。以后找工作一定要注意福利,别选高自付那种。还记得那次你看专科医生多麻烦吗?” David合上邮件。 她并不知道他根本没找工作,也不知道他在折腾创业。更不知道他是主动选择了这条路。 他还在骗她,说自己“在面试”,这谎话越来越顺口。 手机一震,是Alex。 “进度咋样?” David瞟一眼屏幕,原型还开着,二十分钟没动。 “还行,修了俩Bug。明天能上线。” “辛苦,早点休息。” 他把手机一丢,环顾公寓。 两张桌两把椅,数据线乱成一锅粥。白板上涂满两周前还觉得牛逼的流程图。空咖啡杯,沙发上还有Alex前几天留下的毯子。 这就是他的生活。他选择的,不是三十万年薪,也不是全家医保。 他打开原型,走一遍用户流程。一路点下去,基本没问题。 明天就知道,这一切值不值得了。 --- 周六,上午十点。 咖啡馆的包间,David早到。Alex带着咖啡进门。 “准备好了吗?” 当然没准备好。 第一个学生,17岁,打算学计算机。随便点了十五分钟。反馈:“还行吧,有点像Khan Academy?” David心里一紧。 第二个,15岁,数学差:“和学校用的挺像,差不多。” 第三个:“像作业App。” 第四个:“有点像Duolingo。” 第五个:“要不是被逼着用我可能不会用。” 到第六个,David已经懒得记笔记了。 第七个学生,十四岁,特别安静,几乎不抬头。用原型十分钟,一句话没说。 问反馈时,她停了一下。 “还行。” David等着,她的犹豫有点不同。 “有啥你喜欢的地方吗?”Alex问。 女孩抠着指甲:“嗯……一开始问我感兴趣什么那个还挺好。” David微微往前靠:“你说的是新手引导那几题?” “对,就是问我真想学啥,不是非得学啥。”她耸耸肩,“以前没人问过这个。” “你觉得有用吗?” “呃,不知道。我随便打了点东西,觉得反正没人真在乎。你们真的会用吗?” David和Alex对视一眼。 “我们本来是想用来个性化内容的。”David说。 “哦,这还挺好。”她又盯回屏幕,“不过后面还是像在做作业。” 他们感谢她,她离开了。 Alex合上笔记本,咖啡馆人开始多起来,周末高峰。还有六场没做。 “她喜欢好奇心那道题。”Alex说。 “但她觉得无所谓,随便糊弄。” “但这个点她记住了,说明有戏。” David没吱声,手机提醒下一场还有十分钟。 剩下的六场,反馈都像复制粘贴。 “还行吧。”“都差不多。”“和别的App一样。”“也许会用,可能不会。”“挺酷的吧。” 晚上六点,全部结束。十二场测试,两百刀礼品卡,六小时反馈。 默默收拾,走回David家。春天傍晚,人们在街上散步、聚餐、约会。 David和Alex一句话没说。 回到家,Alex瘫沙发,David站窗边。 “今天真有点惨。”Alex最后说。 “嗯。” “其实也不是全盘皆输。那个女生喜欢好奇心那题——” “十二个人,只有她说了句正经话,后面还是觉得像在做作业。” “毕竟是第一次原型,还能改。” David转身:“改成啥?再造一个作业App?再来个Khan Academy翻版?别人都说‘差不多’。” “得琢磨出我们的与众不同。” “我还以为我们已经想清楚了,俩月就搭出来了。” Alex沉默片刻:“David,这就是流程啊:用户反馈、迭代、继续打磨——” “别来那套创业鸡汤。我知道流程,我知道要‘拥抱失败、快速迭代、失败是礼物’之类的屁话。可我们花了八千美元,堆出来个十二个人都说‘和别的没区别’的玩意儿。” 空气凝固。 Alex站起来:“我先走了,让你静静。” “其实不用——” “得用。都累了,咱明天再说。” Alex拿起外套,临出门停了下。“说真的,我还是觉得咱们有点苗头,只是还没抓住。” 门关上。 David独自站在屋里,白板上还写着:“MVP完成:5月15日。”蓝色记号笔画的时间线,此刻看着简直像笑话。 他打开电脑,翻反馈笔记。 十二个用户,一个勉强算正面的“好奇心问题”,十一种“都差不多”。 手机又响,是老妈。 “面试有回音吗?你爸在微软有人脉,要不要帮你介绍?” David把手机扣在桌上。 打开银行App,36800美元。 两百刀礼品卡,八十刀咖啡馆,二十二天工夫,八千美元积蓄。 就为了又造了个作业App。 他合上电脑,屋里一片昏暗,灯都没开。窗外是霓虹的城市,别人在过正常的周六:聚餐、看电影、喝酒。 David靠着沙发坐到地上,突然发现天花板有道裂缝,之前从没注意过。 手机又响,他懒得理。 原型还开着,屏幕自动变暗,电量快见底。 他没有再打开它。 就这样坐在黑暗里,城市依然热闹,裂缝静静在那里,存款慢慢往下掉,十二个用户的声音在他脑中回响: “和别的没什么区别。” “都差不多。” “又一个作业App。” 黑屏上,光标一闪一闪。 David闭上了眼睛。 --- *第五章 完*